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诗歌写作的技巧(5篇)

发表时间:2024-03-13

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范文吗?文档处理技能是我们在合作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之一,进行文档编写时我们一般会看一些范文。通过范文可以迅速整理出自己写作所需要的结构框架,经过查找古典诗词网终于找到了这篇令人眼前一亮的“诗歌写作的技巧”,请您务必将本文收藏以便参考!

诗歌写作的技巧 篇1

文学写作《诗歌的意象及运用》

诗歌的意象及运用

在诗歌的构思过程中,作者需要把难以直言的情感蕴含寄寓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成为一个或一群意象,以便读者从中意会。有意无象的诗,很难让人得到审美的满足;有象无意的诗,难以让读者获得深刻的认识。诗歌离不开意象,没有意象便难以为诗。意象是诗歌内容构成的基本元素。要创作诗歌,不能不认识意象,不能不重视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

一、诗歌意象的涵义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艺术统一,是诗人将意与象融合后创造出来的可感触的具象。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创造的一种富有诗意、高扬个性、在想象中可以内视的观念形态,是诗人的审美情感与具体表象构成的审美契合,是诗人将现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作为诗学名词的意象并不难理解,意象属于复合名词。意,指诗人的主观意识、情志在诗歌中的艺术表现。它是诗人对现实审美感受的理性升华,是构成诗歌创作的指向和主导。诗人的“意”不可直白表达,须与诗歌的感性内容紧密相连、融为一体。象,就是物象,即作为诗歌表现的外在客观事物。对诗人来说,“象”是其表现对象,是与他的“意”互为其“宅”的客观对应物。意象合起来,就是主观情意与可观物象的结合,是“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的产物。比如庭院里有棵橡树,有人指着它说:“这是一棵橡树。”这里的橡树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象,并不是“意象”。但诗人如果将情思融入“橡树”,并将它作为象征体移入诗里,“橡树”就是诗人创造的“意象”。西川的《橡树》一诗里的“橡树”就是诗人创造的“意象”:“他们把一切都拆毁了/他们留下这棵橡树/他们留下这棵橡树枝繁叶茂/他们留下了月光和尘土我们的门板我们的窗户就这样被统统拆除/一个老年人嘤嘤啜泣/这棵橡树把它留在记忆里/留在记忆里的橡树/晨光挂满枝头晨光我们的财富/他们把一切都拆毁了/他们留下这棵橡树/月光浸透枝干晨光埋入地下/记忆燃烧着记忆我们白了头我们为橡树而啼哭而伤感我们是否要将房屋重建/他们把一切都拆毁了/橡树是都就是世界的新起点。”诗人借橡树抒发怀旧之情,意在表达失落美好精神家园的伤感。这里,意化为“橡树”,使“橡树”成为诗人的意中之“橡树”。所以,“橡树”便成为诗中的意象。正如波特莱尔所说:“最初你把你的热情、欲望或忧郁加在树身上,它的呻吟和摇曳变成你的,不就你便是树了。”诗人笔下不管是写树,还是写花写草乃至写其他一切物象,都并非是单独地表现物象,而都是托物寓情、意物交融地表现其意象。如黑格尔所说:“抒情诗人把最有实体性的最本质的东西也看作是他自己的东西,作为他自己的情欲、心情和感想,作为这些心理活动的产品而表达出来。”诗人根据实体物象创造的“心理活动的产品”便是“意象”。

二、意象的作用

意象对于诗歌有两个方面的桥梁作用。一方面它是诗人“神与物游”“神用象通”不可缺少的桥梁。意象使无形(抽象)的心意情趣得到有形(具象)的固定,也使无情的物象因融注了诗人的心意情趣而灵动。“有形发无形,无形君有形。”没有意象的创造,诗人的立意不能具象成诗;生活的物象不能灵动诗化。

另一方面,意象是沟通诗人与读者感情和认识的桥梁。就像诗人在创作构思中要将内心之意寄寓在诗化的物象中必经“意象”之桥一样,读者在鉴赏中要从诗化的物象中发现诗人的内心之意也必经“意象”之桥。正如余光中指出的那样:“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阅读是一种“再创造”,不一定能“还原诗当初的内在之意”。但没有作者提供的“意象”,读者是难以“还原”(或局部“还原”)作者的诗意,更不用说“再创造”了。读者可以根据他的生活体验和想象、审美标准和认识水平去看待作品的“内在之意”,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是见“仁”、见“智”,倘若离开了诗人表现在作品中的“意象”,读者则没有途径去见“仁”见“智”。诗人总是通过意象这个构成诗作的基本元素表情达意,向读者发出鉴赏导向的信息。至于读者对作品的“意会”——贴切的领会或扩展的领会都是以诗中意象来生发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谢文利认为:“创作是诗人对审美对象的阅读,从而营构出审美意象,而阅读则是意象导引下的创作,从而发掘出诗人的心意情思。”

三、意象的缺失

意象是诗的基本元素,也是诗的艺术特征和产生诗美的重要形式。缺失意象的诗,即有意无象或有象无意的诗,是不符合诗的特征和诗美要求的。

有意无象的诗,如“自由与爱情!我都为之倾心。为了爱情,我宁愿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愿牺牲爱情。”(裴多菲《自由与爱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时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壮烈的死,苟且的生。贪生怕死,如何重死轻生!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别了,牵肠挂肚;死了毫无轻重,何如做个感人的永别!”(周恩来《生死离别》)这些诗的意思是十分明显而深刻的,它们之所以能流传较广,并非是诗美所致,而是因为它们说出了人们认同的某种信仰和某些哲理。它们给人的是一种思想认识的启迪和人生观的教育,而没给人以诗美的享受。这些诗如不分行,是可以当作议论短文或语录来读的。

有象无意的诗,如元人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首散曲刻意描景,尽管它所描绘的秋景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景色特点,但它缺少诗人情感的意蕴。比起马致远同曲牌的《秋思》的意境相去甚远。马致远的《秋思》流传至今仍脍炙人口,而白朴的《秋》却鲜为后人所知。再如朱自清的《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我脸上的绒毛呢。”这首诗写出了春风里的细雨触到脸上有如柔软的绒毛。不能说诗里没有体现感觉,而且这感觉是细腻的,但仅仅写对春雨触及皮肤的直接感觉,诗意便几近失去。比起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自然看出有象无意的诗和意象交融的诗的审美差别。

诗最根本的特征是抒情,诗人思维最主要的方式是情感性的形象思维。当然诗人的思维并不排斥理性思维,既然写诗需要立意,就不能不包含必要的理性思维。但必须注意的是,诗的情意是融入在已由可观物象转化为主观的“心象”之中的,立意的表达应蕴含在象中而不是离象独立。否则,诗就会沦为说理或表象的工具,而不是艾青所说的“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意象缺失的诗不能成为“心灵活的雕塑”,它只能是心灵的直接宣言或没有“心灵”的“雕塑”。因此,我们认为,诗是不能缺失意象的。

诗歌写作的技巧 篇2

写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因为要写一个人容易,但要突出他的个性特点,让他在自己的笔下与众不同,就不那么容易了。加之中考时往往可以避开,同学们平时自然就对这类作文少了关注。其实,写的技巧往往是相通的,只要你做有心人,在你的心中、笔下,一定会有一个个神采奕奕的面孔诞生的。正如我们读名著往往记得最牢的是人物形象,写好人物,也将使你的文笔生辉。这里就介绍几个写好人物的方法,或许对你会有一点儿帮助。

一、表里如一,细节激活。要写好人,就不能光注意外表,还要善于通过外表展现内心世界。因为一个人外在的言行往往流露着内在的心理,所以在写人物的言行时,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应时刻想着人物与之相应的心理。言为心声,行即神形,一个细节,或许足以激活一个人物,激出一段往事,激发一篇美文。西施的一笑一颦,美就美在那是真情的流露;东施仿效,则一定反为不美了。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写也正是这个理儿。

二、烘云托月,对比增效。烘云托月是名家写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增强表达的效果。“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副对联表现的是岳王祠里岳飞和秦桧的塑像。在人物的对比下,青山当然“有幸”,白铁自然“无辜”了——这就是对比方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张冠李戴,组材得法。有的同学知道“写作之道,贵在真实”,所以不敢越雷池一步,自然要完完全全按事实去写,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有一种创作的方法叫张冠李戴,即将某人的事儿转写到别人身上。张冠李戴,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说,也是一种真实。鲁迅创作人物形象经常使用这种方法。他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种方法出叫嫁接法,便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某一特征。但在行文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胡乱拼凑,嫁接的事儿要符合人的特点,符合人物身份,符合地域特征。

四、借物喻人,物化生变。写人而不局限于人,是一种扩大视野的表达。使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表现人的特点,有时反而效果更好。杨朔写《荔枝蜜》,借蜜蜂赞颂劳动人民,就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也有人干脆将物当成人来写,借物的特点来呈现人的性格。

五、妙笔生花,语言求靓。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语言就是智慧的闪光,好的往往都具有智慧的一面,尤其是在语言方面,仿写广告词,妙用歌词,化用成语熟语等,语言靓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歌写作的技巧 篇3

文学写作《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

从诗歌创作的艺术要求来看,诗人的情感表达离不开意象,而诗歌意旨和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离不开意境。有意象的诗不一定是有意境的诗。没有意境的诗,往往是情思浮泛的诗。要写出既有审美价值又具有认识价值的诗,就不能忽视意境的创造。

所谓的意境,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物象互相渗透构成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是指整个诗的意象体系构成的有审美和认识价值的情意境界,是意象的综合和升华而体现的整体性的诗意。意境与意象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两者都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的高度统一,但它们的关系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条件和基础,一首诗的意境往往是由一组或多组意象构成的。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曲中出现的名词几乎全是意象,作者所罗列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都是后面所点出的“断肠人”眼中所见,心里所感,是“断肠”的情绪移入物象之中而交融出的意象。这些意象虽然比较多,但它们并不能各自创造出全曲的意境,作者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就集中地表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断肠人”在苍茫萧瑟的秋景里的悲凉孤独。这首小曲被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列为“秋思之祖”,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它概括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典型情怀,甚至所有“悲秋”的人都能走进这样的意境。再如北岛的《回答》里有密集的意象,“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争?”“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这些句子里诸多意象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情思,但集中融为全诗的意境后,表达的就是对残酷现实的无情否定,在历史“新的转机”中对未来寄予深情的希望。

诗歌创作,不仅要着力于意象的捕捉,更要着力于意境的创造。王国维谈诗词的意境创造是很有见地的。他称意境为境界,并以此作为评价诗词情意格调高低的标准,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诗人在构思当中,应把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与生动具体的客观形象融合在一起,物我浑然一体,创造出艺术上的精品。注意创造意境,是由于诗歌的表现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它不可能像小说、戏剧那样有较充裕的笔墨去展开广阔的生活画面,去细描人物的外貌和内心,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作为,而往往要把思想感情浓缩到有限的物象之中,情景交融,使人通过物象而捉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的构思中不去追求意境,只是一味地空发慨叹,或只是临摹事物的表象,都不会产生什么诗意。即便是有意象而不能体现意境的诗,也难让人感受到诗意的。即便是有意象而不能体现意境的诗,也难让人感受到诗意。我们不难看到当前流行的一些诗歌,尽管作者煞费苦心地在诗中堆积了不少意象,但并没有创造出诗的意境。如《梦幻与短歌》:“词是一颗心灵/柏拉图。空房子。钟声。补尝。水晶/药草。气候。方向。疼痛/雨与雨水。水和水花/互否。互动/一匹无敌的盐正在过河的途中。”(《星星》,20xx年第十期)这类诗里纠结交缠着许多思绪或情绪,其意象有如满天流星四下奔窜,让人眼花缭乱而不知所向。

强调诗歌意境的创造,并非要求诗歌一定要唱“高调”,表现出很高的“思想觉悟”或仅是“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便是有境界,“意与境浑”便是境界的“上者”。过去,有人论诗的境界,往往把思想性作为评价诗歌格调高下的标准,这是很片面的。如有人以咏夕阳为例,认为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登乐游原》)格调不高,而认为叶剑英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八十书怀》)格调是很高的;有人以咏梅为例,认为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无开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格调不高;而认为毛泽东反其意的“风雪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卜算子·咏梅》)格调是很高的。从这两个例子来看,评价诗歌意境的格调高下都是失之偏颇的。若从诗人特殊的生活感悟、个性情怀和诗美的角度看,李商隐之咏夕阳、陆游之咏梅的诗词也都是很有意境的,并应视为格调高的佳作。不然,李、陆二人的那两篇作品怎么能流传至今呢?意境的创造,实际上是诗人对生活感受、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独特表现,不同的诗人写同一题材,因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人生经历、社会地位和思想、文化修养等差异,所创造的意境也会大不相同,甚至其意相反。鉴赏者、评论者并不能仅据“思想性”的高下来论定诗歌意境格调的高下。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并没有表现高度的“思想觉悟”,难道它没有清凄高古的美好意境吗?只要是由真善美的意象升华而成的境界,都应视为高格调的意境。诗人要追求的意境,也正是这样的意境。

诗歌写作的技巧 篇4

修辞方法:古典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涉及的是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等,还要注意古典诗歌中常常运用到的赋比兴、象征等手法。

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

结构技巧: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其他写作技巧:例如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诗歌写作的技巧 篇5

这些年,多数现代写作者,基本上是对抗写作、意识形态写作,主题不外是反抗专制、暴力、兽道,弘扬人道、正义、自由、个性和爱,即在社会/历史/现实层面,表达人本主义诉求,但自80年代以后,出现了明显的历史文化转机,冲淡了原先紧张对峙,在广度和语言力作中,由大多数无意识带出个体生命经验,大大增加了美学容量。

故这段时间的历史整体来看,新诗潮写作,是由意识对抗兼美学开发――构成双重成分写作重心的,而并不是单一的社会承诺。我以为,“就引领当代诗歌的朦胧诗潮”虽然单桅的居多而非正统,但是它对于新诗,至少完成两件事。一件是它率先启动张扬了人本主义思潮,印证了诗的主体性文化前沿。第二件就是,它率先把白话新诗引入并提升到现代诗深度,促成现代诗歌的中国化自己风格的生长。由此对后来构成“传统”、价值及其美学影响,我认为可以将其贡献提炼为:

――个我与群类为出发与归宿的人本主义价值观;

――深度神话思维为把握世界的观照方式;

――崇高为主导美学的悲剧性风格;

――隐喻―象征为建构中心的话语系统;

大家都知道我国现代诗歌在短短十年时间,它走完西方百年诗歌道路。集前期象征、意象、表现、未来、超现实、后期象征等诸多养分,(如交感、对应、变形、割裂、意识流、时空交错、跨跳、荒诞、蒙太奇)溶入中国这块特殊土壤,经由本土顺应与对撞(如体现为诗言志、载道、兴像、风骨,叙事等),才长成令人瞩目的“朦胧雨林”。

尽管朦胧诗的社会效应大大高于其他,我依然打算用像喻写作来命名。它在文本意义上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意像作为诗本体的基本元素基本筑件,作为写作主体心灵的“胚芽”和“酵母”,构成了诗歌写作的发生与完形。二,象征作为诗的归宿与底蕴,它最终达成诗歌由此及彼、言有尽而意未尽的“空框”效应。换句话说,象喻写作就是通过有限的意象化途径,切近无限的精神底蕴。

北岛率先进入并成熟象喻写作。他深谙对应论交感论,在主体与万物,内心与外宇宙,情思与物像之间,熟练穿梭,巧妙打通两者的契合点,建立隐喻联系。北岛的模式,就是这样以局部的或整体的暗示为主导,辅之凝重的哲思理念以及精致的超现实成分,完成象征的微言大义:例如蛛网密布的“古寺”,与古老的传统惰性织成亲密的交感;“彗星”背离太阳的行经,同一代先觉者的叛逆性格同形互动;大一统超稳态的社会结构,在急剧思想的裂变中,找到“它”这样一个对接物,分外合榫;沉淀的“云母”,得到主体情思涂抹后的变形处理,铸就了某种“历史意识”,沉甸甸的;而坚守的“岸”当然此"岸"而非彼"岸",它在作品里同过意象的扩展寄寓了同项人格;如我的《倾岛之恋》中的海景幻像喻做玻璃和小岛一及草原牧羊等,构成了外来内心文化和新兴情感思潮的冲击波。哪怕小小题目《哥哥》我也同过了时间的缩写法,其旨义和作用也希望通过谣曲意象形式,摇向哥哥青春生命的憧憬。即使单个短语词组,如“踩着/墨布上嵌着宝石眼睛的歌

”“我们居住的生命/有一个小小的海岛”“桅杆”“陶罐”,也都涂满厚厚的喻指(明喻、暗喻、博喻、寓言)色彩,落入密密麻麻的象征之网。只有20句的《哥哥》,把像喻写作标准件,通过蓦布、小岛、桅杆捅破世纪/战斗的声音在帆上凯歌、黑色大海和帆等5个意象串接,传达一代青年事业的追求和追求的理想和成功。

在当今处于“解冻”期的朦胧诗,因强大的权利话语压力、传统久远惰性制约,窘于困境中的突围,自然寻求间接的曲折的表达达方式。适遇门户乍开,西方意象主义和象征主义成了首选“拿来来主义”。顺应中的抵牾,对撞下的接收,成就了一种从意象到象征――的具有多方喻指、暗示效应的写作模态。

用异外质量相构成原理来解释我认为是十分合理的。所谓异质同构是指不同事物在同一结构中的联系。象喻写作中的喻体和本体就是在心与物、主观与客观、内界与外域、通过中介,寻求与发现各自的“共同点”。这一“共同点”把不同属性、质地、命名、价值的事物,纳入“虚拟”同构中,经由变形、错位、假借、畸联等转换手段,获得精神意义上的同一与共享。

由“对应论”发育起来的象喻写作方式,紧紧抓住主客体的转换关节,解决主体内心世界与外域万物间的胶合难点,刺激诗人走向双向、多向乃至全方位的投射感应。

相关文章

  • 立春诗歌5篇 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讲解关于“立春诗歌”的方方面面,关于范文你了解多少呢?范文在求职和招聘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所认可。范文写作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观点,烦请将此文章收藏起来以方便以后阅读!...
    时间:10-01 立春诗歌    
  • 诗歌《错误》5篇 有没有值得借鉴的范文范本呢?一个得力助手就是范文模板。合理的去使用范文可以让你的工作变得轻松高效,想要了解“诗歌《错误》”的完整信息快来看看编辑的整理吧,我们欢迎您来读这篇文章希望它能为您提供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
    时间:09-08 诗歌错误    
  • 中秋节的原创诗歌5篇 加班处理文档撰写任务是家常便饭,范文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的参考,如果您需要“中秋节的原创诗歌”相关的推荐请查看下面的内容,请不要独占这美好的体验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 写秋天的诗歌写作范例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家长会在孩子小时候交孩子读古诗,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关于古诗词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秋天的诗歌写作范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秋天序曲我在打开的窗口期待着你,秋天。快来凉爽我的鬓...
  • 元宵节的诗歌有哪些5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髓,想必大家小时候都学习一些诗词,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对于中国的古诗词你了解哪些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元宵节的诗歌有哪些5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
    时间:03-10 元宵节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