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咏海棠诗词欣赏3篇

发表时间:2024-03-14

今天古典诗词网编辑为大家准备了一篇非常不错的“咏海棠诗词欣赏”文章。写作大量文档是我们工作中常常需要应对的任务,范文常常与我们的写作密不可分,范文的框架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写作思路。如果您发现这篇文章非常有意义请与您的朋友分享!

咏海棠诗词欣赏(篇1)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小说中提及,众姐妹作诗咏白海棠,等到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认为此诗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李纨用“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写的是白海棠所处的环境,首句略显任性任情,很符合待遇的性格;次句以海棠自比,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两句写白海棠之色与韵,用词新巧,构思奇特。白海棠有梨花的洁白无瑕之姿色,有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神韵,它是超凡脱俗的。“偷”、“借”二字用得巧妙,以拟人手法刻画出白海棠的仙姿神韵。“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可是尽管它如此高洁,却是寂寞冷落的,满腹的心事无人可诉,白白地捱过一个个黄昏。这几句写白海棠,完全是作者(林黛玉)自身的写照,表现了她孤高的个性与寂寥内心。

曹雪芹(名沾,约17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生于南京,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足纨绔的生活。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随家人迁回北京,后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曹雪芹南游回京后,仍在继续写作《红楼梦》。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曹雪芹四十八岁,因幼子夭亡,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大约于这一年的除夕病逝于北京。敦诚作《挽曹雪芹》,敦敏作《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张宜泉作《伤芹溪居士》。

乾隆四十四年(1779),曹雪芹去世十七年,敦诚作《寄大兄(敦敏)书》怀念曹雪芹。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曹雪芹的家世从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使他深切地体验着人生悲哀和世道的无情,也摆脱了原属阶级的庸俗和褊狭,看到了封建贵族家庭不可挽回的颓败之势,同时也带来了幻灭感伤的情绪。他的悲剧体验,他的诗化情感,他的探索精神,他的创新意识,全部熔铸到《红楼梦》里。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厌世主义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有两篇作者自序。在这两篇自序里,曹雪芹自述写作缘起、写作经历和心得体会,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原则。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曹雪芹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他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裁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

咏海棠诗词欣赏(篇2)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写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在斜阳寒草、苔翠盈映衬下,显得十分清幽。颔联以玉和冰雪喻白海棠花。苏轼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同时,这又是以花拟人,把它比作仙女,因为曾说美丽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此联赞美白海棠花的精神比玉还高洁,花瓣似仙女使人迷恋陶醉。颈联说:白海棠花蕊芬芳娇弱无力,深夜的月亮照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尾联的意思是:不要说白海棠像白衣仙女会升天飞去,她正多情地伴我在黄昏中吟咏呢。

探春这首诗以美女喻花,写出了白海棠的美丽姿态和高洁精神,这也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写主人公珍重白海棠的美丽姿容,白天也关上门,并亲自拿着手提水罐浇灌花盆。不仅描述了对白海棠的珍爱,闭门护理,亲手灌水莳弄,十分精心,还可以看出主人公的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颔联意谓秋阶旁有洗去胭脂的倩影,露砌边招来冰雪的精魂。写出白海棠的质朴本色。颈联意思是淡雅之极才知道花儿更加艳丽,花儿愁多怎能没有痕迹。赞美白海棠花的淡雅艳丽、怯弱姿态。尾联说花儿要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也应使自身保持清洁;美好的姿容默默不语一天又到黄昏。赞美白海棠的素洁矜持。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虽然小时也偷读过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旧的衣服,这是她“胭脂洗出”的注脚。“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似乎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淡极始知花更艳”,指之“罕言寡语”、“安分随时”,能笼络人心,得到上下的夸赞。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份”,这身份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份。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赏析:

首联写白海棠花的容颜浅淡映着一重重门,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像雪一样长满盆。颔联写白海棠像贵妃出浴肌肤如冰雪;又像西施捧心心灵似美玉。颈联写白海棠花晨风中摇曳如含忧愁千点;经夜雨浇灌更增添了一道泪痕。尾联写白海棠如有情意,听着捣衣声怨笛声送走黄昏。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有关。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寓意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白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她。“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白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颦颦”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

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身世悲催。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咏海棠诗词欣赏(篇3)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宝玉挨打后不久,贾政点了学差到外省公出,宝玉得到了“解放”,在大观园内“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时,探春忽然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菩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上面是探春作的第一首诗。

作这类律诗约束很多,要讲究平仄,要押韵,要对仗等等。平仄和韵,必须严格遵守“平水韵”的规定,不能用错。“平水韵”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平声又分上平和下平),每声有若干韵部,共有1仍部,每部包含若干字。律诗通常要押平声韵,更严格的还要限韵,即指定押某几个字的韵。咏白海棠诗即限定必须用“十三元”部中的“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作韵脚。

咏海棠诸诗以及后面的咏菊诸诗,每一首都“诗如其人”,把大观园群芳每个人的思想、情趣、品格表现出来,同时作者曹雪芹也通过其中词句隐示了他们的命运.

探春这首诗也就是她本人的写照。“玉是精神难比洁”,正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的同义语。“雪为肌骨易销魂”也是她“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形象的进一步描绘。芳心无力,使人联想到断线风筝;绢仙羽化,也使人联想到离家远嫁。探春把自己的情操赋予了白海棠,实际上是借白海棠咏叹自己。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姻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掌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亦不可拘定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

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竞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

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沼一痕。

社长李纨评这首诗说:“怡红公子是压尾,你服不服?”宝玉说:“我的那首原不好了,这评的最公。”

宝玉的这首诗寓进和他关系最密切的两个人,就是宝钗和黛玉。

“出浴太真冰作影”,是借咏海棠咏宝钗。宝钗长得“肌肤丰泽”,和杨贵妃同具健康丰满的美。第三十回书中宝玉就曾以“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的话讥诮过额。“捧心西子玉为魂”,是借咏海棠咏黛玉。黛玉行动如“弱柳扶风”,和西施同具病态柔弱的美。第三回书中宝玉送黛玉的“顰颦”的称呼,就是“捧心而颦”的意思。“冰作影”是形容宝钗的肌肤,“玉为魂”是比喻黛玉的心灵。“晓风不散愁千点”,是暗示宝钗日后寡居时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则显然是喻黛玉善哭。最后两句似乎是合说钗、黛都对宝玉大有情意,但结局都不好。

我们这样分析这首诗,不是说宝玉已经预知了未来,而是说曹雪芹为宝玉拟作这首诗时,有意暗示了这些内容。其他人的诗亦与此同。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抉,秋闺怨女拭啼痕。

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蘅芷价通萝薛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海棠诗社刚成立时,湘云不在场。过后,宝玉特意把湘云请来。湘云来后,兴头极高,立即依韵和了如上两首。

湘云是十二钗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除了黛玉,宝钗就要数到她。她像宝钗一样健美,像黛玉一样聪明,是一个介于薛、林之间的人物。

第一首里的“自是霜娥偏爱冷”、“秋阴捧出何方雪”,隐指吃“冷香丸”的冷美人薛宝钗;“非关倩女亦离魂”、“雨渍添来隔宿痕”,隐指在苦恋中魂牵梦惹、沼渍不干的林黛玉。第二首里,为“悲秋”而“断魂”的是林黛玉。被“晶帘”隔破的花影,也很容易令人联想起“水中月”、“镜中花”之类关于宝、黛爱情的判词。相对的,花难寻偶、玉烛滴泪等句,也像是隐指宝钗未来的“寡居”生活。

湘云的诗说了宝钗,又说了黛玉,也就等于说了她自己。虽然我们已无法知道曹雪芹如何写她的结局的具体情节,但“湘江水逝楚云飞”、“云散高唐、水涸湘江”等判词已说明了她的结局同样是凄惨的。她将像黛玉那样为婚姻悲剧而哭泣,像宝钗那样过孤寂无着的生活,当然情节不会雷同。

细细琢磨,可知曹雪芹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这些诗用了苦心,读者不可忽略其寓意。因为这些诗既要咏物,又要加进寓意,两面都要兼顾,诗意就要朦胧些,不会丁是丁、卯是卯那样确定,所以我们理解时也不可太凿。

精选阅读

热爱祖国的古诗词(精选3篇)


众所周知,在古代有很多诗人写过描述热爱祖国的古诗词,那么作为一个我们的历史文化,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热爱祖国的古诗词呢?如果你还不清楚的话,就来看看小编带来的“ 热爱祖国的古诗词(精选3篇)”,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热爱祖国的古诗词(一)

1、《岳阳楼记》范仲淹 · 宋代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过零丁洋》文天祥 · 宋代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示儿》陆游 · 宋代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王翰 · 唐代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石灰吟》于谦 · 明代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6、《泊秦淮》杜牧 · 唐代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夏日绝句》李清照 · 宋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8、《离骚》屈原 · 先秦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 宋代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 唐代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从军行》杨炯 · 唐代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2、《白马篇》曹植 · 两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3、《狱中题壁》谭嗣同 · 清代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4、《出塞二首》王昌龄 · 唐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5、《书愤·其一》陆游 · 宋代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6、《九歌·国殇》屈原 · 先秦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7、《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 唐代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8、《病起书怀》陆游 · 宋代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19、《扬子江》文天祥 · 宋代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20、《对酒》秋瑾 · 近现代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热爱祖国的古诗词(二)

1、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5、忧国忘家,捐躯济难。——三国志

6、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7、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于谦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0、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2、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3、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14、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6、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7、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9、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李梦阳

20、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热爱祖国的古诗词(三)

1、《从军行(选一)》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出塞(选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和张仆射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6、《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7、《少年行(选一)》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8、《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10、《州桥》

宋·范成大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小学古诗词登鹳雀楼(3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在语文学习中,我们也会专门去学习古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你知道有哪些让人惊叹的古诗词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古诗词登鹳雀楼(3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古诗词登鹳雀楼 篇1

1、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2、《dēnɡɡuànquèlóu》

3、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译文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5、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6、是的,王之涣的诗

7、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8、是《登鹳雀楼》。

9、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10、白话译文

11、记得我们那时候是念斜(xia)。现在改了,跟我们以前学的发音不一样,不晓得该怎样辅导了。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14、我小学1988年入学,学的是《登黄鹤楼》。现在我儿子2018年入学,现在二年级课文里是《登鹳雀楼》。

15、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16、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18、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19、扩展资料:

20、作品鉴赏

21、《登鹳雀楼》

22、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23、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24、我们以前学就是《登鹳雀楼》,背的滚瓜烂熟。

25、《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6、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27、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28、白玉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30、作品原文

31、现在的教材这种类似情况还真的多,之前辅导小孩,也是唐诗,远上寒山石径斜(xie)。

32、登鹳雀楼[1] 盛唐 王之涣[2]【体裁】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5、作者简介

36、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37、《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38、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39、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40、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41、《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42、zuòzhě:wánɡzhīhuàn

43、作者:王之涣

44、登鹳雀楼

45、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46、《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47、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48、我记得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要求背诵的,所以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说教材改了新版本,但是改版也不至于把名字都改了吧。

49、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50、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51、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小学古诗词登鹳雀楼 篇2

1、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世人眼前的景色虽然很美好,但是如果你要想看到千里之外更加美好的风光,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其实,这也展现了作者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这首诗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2、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3、《登鹳雀楼》

4、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5、此事迅速传开,酒店生意兴隆。

6、建楼的传说是美丽的。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

7、描写季节:秋

8、唐王之涣

9、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10、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11、《登鹳雀楼》全诗注音如下:

12、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

13、白玉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5、《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6、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17、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8、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9、这首是是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文风优美,自然,也展现了诗人为家为国的大气豪迈精神。

20、《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21、登鹳雀楼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他写的是登楼望远感怀之作,不是描写春天的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丹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化的天衣无缝,读者不觉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22、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辞,就此领受。

2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24、《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五言诗,诗人登上古鹳雀楼,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

25、店中吃酒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

26、扩展资料

27、诗人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28、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修,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

29、《登鹳雀楼》dēngguànquèlóu

30、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31、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33、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34、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35、一开始就是描写的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眼前的景色绝佳,在我们脑海里浮现出一副夕阳西下,滚滚波涛东入海的宏伟画面

36、写《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37、《登鹳雀楼》原文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登鹳雀楼》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3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9、登:就是攀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楼)的意思。

小学古诗词登鹳雀楼 篇3

1、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世人眼前的景色虽然很美好,但是如果你要想看到千里之外更加美好的风光,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其实,这也展现了作者的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所以,这首诗不是描写春天的诗句

2、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

3、《登鹳雀楼》

4、学者李希泌推测,鹊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创作年代约在开元十五年至二十九年(727-741年)。

5、此事迅速传开,酒店生意兴隆。

6、建楼的传说是美丽的。一千多年前,有位姓辛的老人在蛇山上开了酒店,常客中有一道士,回回喝酒不买酒菜,只用随身带着的水果下酒。

7、描写季节:秋

8、唐王之涣

9、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该楼的复建工程开始,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新建的鹳雀楼为仿唐形制,四檐三层。

10、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11、《登鹳雀楼》全诗注音如下:

12、一天,他用橘子佐酒,饮罢,用橘皮在酒店的壁上画了一只黄鹤,自言道:“酒客至拍手,鹤即下飞舞。”

13、白玉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4、翻译: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5、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6、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17、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18、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19、这首是是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文风优美,自然,也展现了诗人为家为国的大气豪迈精神。

20、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21、登鹳雀楼是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他写的是登楼望远感怀之作,不是描写春天的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丹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把道理与景物情事融化的天衣无缝,读者不觉说理,而理自在其中。

22、店主人揣想他一定清贫,执意不收他的酒钱,同他交了朋友,道士也不推辞,就此领受。

2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

24、意境深远。

25、店中吃酒人里有好奇的,想当场试试,面对壁上的画拍手,那黄鹤展翅飞下,在店外舞了一圈,又复原位。

26、扩展资料

27、诗人王之涣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28、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修,2002年10月1日,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

29、《登鹳雀楼》dēngguànquèlóu

30、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31、白话文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3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yùqiónɡ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ìcénɡlóu。

33、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34、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35、一开始就是描写的百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眼前的景色绝佳,在我们脑海里浮现出一副夕阳西下,滚滚波涛东入海的宏伟画面

36、写《登鹳雀楼》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但是,根据王之涣及其夫人的墓志铭,则王之涣系垂拱四年(688年)生人,后“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薄”,在开元十年(722年)与夫人李氏成婚时仍在衡水主簿任上,且任职时间一直持续到开元十四年(726年)前后,此后才罢官悠游,而此时王之涣已经年近四十,经过十五年的悠游后约在天宝元年(742年)复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不久即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37、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3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9、登:就是攀登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上(楼)的意思。

清代文学白海棠4篇


这是古典诗词网的编辑在网络上搜寻到的一篇名为“清代文学白海棠”的文章。办公室工作上班难免不了要处理文档,通过参考范文模板学习者能够了解不同写作要素和技巧,  学习优秀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未来的使命和责任感。如果我的建议对你有所帮助那就请记得收藏吧!

清代文学白海棠 篇1

曹雪芹《薛宝钗咏白海棠》原文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全文赏析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清代文学白海棠 篇2

顾太清《玉烛新·白海棠》原文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全文赏析

词作于庚子,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该年太清四十二岁。

此词为咏白海棠,实则借咏海棠,抒写对美好情志的追求。可以这样说,素洁高雅的白海棠,就是词人自己。词中说,一番新雨初晴后,那白海棠像是被洗褪了胭脂,穿着洁白素色的衣服一样。按海棠以红色为多,白海棠为稀有品种。人们多见红色海棠,词人欣喜地形容白海棠为“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接着又形容它的可爱姿态:“东风倦倚,憨憨态”,说有着憨态可掬的样子。它“不管敲残更漏”,从白日到夜晚,都是这番惹人喜爱。到了夜晚“嫩寒天气”中,它睡着了,变成一种“乌衣”打扮,但却“微香暗侵襟袖”,仍然觉得有一股幽香透出。上片写花,是透过人的审美心理来表现的。其中浸透了人与花的交融,下片延续这一手法。“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这是赏花女子与花的对话。说花儿盈盈芳心,占尽春光,女子的芳心,也在春光中被花儿激发。在红装素裹的争奇斗艳中,赏花人独独赞赏这白海棠,“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还赞扬它的“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赞扬它在花中也数第一,有着清秀高雅的神态。花有肥腴之态,鲜艳之色,代表了一种富贵态,词人的审美欣赏却在于花中“净骨天然”的挺拔素洁,它代表了一种天姿国色,而且神韵高雅,不媚俗,非浓妆艳抹。词人以这里的白海棠为知音,表示要像伯牙与子期一样,在它面前弹奏“流水高山”一曲,为它慢慢弹奏,倾诉自己的芳心。交融对话,写得灵动活泼,借咏花,表达了词人的审美追求。

顾太清简介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清代文学白海棠 篇3

曹雪芹《咏白海棠》原文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全文赏析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曹雪芹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籍贯沈阳(一说辽阳),生于南京,约十四岁时迁居北京。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遗腹子(一说曹頫之子)。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清代文学白海棠 篇4

顾太清《金缕曲·咏白海棠》原文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全文赏析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雨”,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顾太清简介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元宵内容古诗3篇


关于范文我们怎么撰写呢?网络上会有很多可以免费使用范文。好的范文可以在我们的学术生涯中指引方向,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元宵内容古诗”的精选好文,我希望这篇文章会对您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元宵内容古诗【篇1】

1、再来几只大灯笼,元宵节灯笼必不可少。中间有点空,我画上一只被决定了命运的汤圆吧。我能想到的元宵节,就是满大街的红色。

2、不管是手帐还是手抄报,还是其他黑板报还是海报,只要是画版面,第一位的一定是标题。

3、闹元宵适合做手账可以用以下方法。

4、吃元宵,品元宵,元宵佳节香气飘;猜灯谜,耍龙灯,喜气洋洋好心情

5、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6、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7、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8、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9、当然你也可以把元宵节画成你喜欢的颜色。红灯笼上色的时候,可以把中间涂成黄色,代表烛光。下面我们画点云纹,用马克笔粗的这一边涂色,这下你们就知道我为推荐马克笔,不推荐水彩笔了吧。因为它可以勾线,可以上色,特别是这种大面积的颜色。

10、然后就是给标题配图,我想画的是一碗汤圆。我本来是想一本正经画汤圆的,可是画着画着这手又失控了。这个方形的不知道是啥的东西,又跳出来抢戏了。然后我们给这个大碗穿上衣服,给这一堆小可爱再化个妆。这样看起来就有意思了吧!

11、元宵节手抄报内容:

12、“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13、正月十五要来到,元宵祝福来送到。元宵吃汤圆,汤圆香又甜;元宵闹花灯,花灯放光芒;元宵上街逛,小心跌又撞。元宵送祝福,愿你平安健康,幸福美满!欢天喜地闹元宵,祝你元宵节快乐!

14、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15、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16、中国过节的颜色都是大红色,元宵节手抄报就是大红和元宵白色吧

17、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18、元宵节,送你一碗汤圆,愿你吃后,爱情如汤圆,黏黏合合不分离;事业如汤圆,火火热热赚大钱;生活如汤圆,美美味味甜滋滋!

19、我们先把标题写上,这个适用于任何你想做的绘画题材。

20、画个大碗碗里画点五颜六色的元宵,在画个花边,边上再写点关于元宵节的介绍

21、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22、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高跷、舞狮等游戏。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南北朝时代元宵节吃伴和肉与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焦饣追(即烤饼),到宋代有盐豉汤和绿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现了“圆子”,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23、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24、元夜、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25、可以画几个红灯笼,上面写上圆宵节快乐,再画上几个人就行了

元宵内容古诗【篇2】

折桂令 佚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

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元夕诗 施闰章

燕台夜永鼓逢逢,猎炬金樽烂漫红。

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

玉萧唱遍江南曲,火树能焚塞北风。

惟有清光无远近,他乡故国此宵同。

元宵 李调元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鹧鸪天庆元宵 东方骏

处处城乡庆上元,烟花灯火表心欢。

天寒难锁新春意,炉暖宜烹白玉丸。

元宵夜 秦渝

元宵佳节月儿圆,全家团聚过大年。

半醉半醒逛街市,偕妻携子游乐园。

千树霓虹流光转,万家灯火照无眠。

爆竹声声除旧祟,银花朵朵接财源。

鱼龙狂舞阑珊处,儿童蹦跳笑声甜。

元宵内容古诗【篇3】

生查子.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水兰花慢元宵感旧段成己

金吾不禁夜,放箫鼓,恣游遨。被万里长风,一天星斗,吹堕层霄。

御楼外、香暖处,看人间、平地起仙鳌。华烛红摇勒,瑞烟翠惹吟袍。

老来怀抱转无聊。虚负可怜宵。 遇美景良辰,诗情渐减,酒兴全消。

思往事,今不见,对清尊、瘦损沈郎腰。惟有当时好月,照人依旧梅梢。

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节花灯儿童诗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元夜即席韩

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烟空但仰如膏润,绮席都忘滴砌声。更待今宵开霁后,九衢车马未妨行。

鸳鸯湖棹歌之七十四 朱彝尊

曲律昆山最后时,海盐高调教坊知。至今十棒元宵鼓,绝倒梨园弟子师。

元夜 朱淑真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

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赏灯那得工夫醉,未必明年此会同。

上元应制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元夜陈与义

今夕天气佳,上天何澄穆。列宿雨后明,流云月边速。

空檐垂斗柄,微吹生丛竹。对此不能寐,步绕庭之曲。

遥睇浮屠颠,数星红煜煜。悟知烧灯夕,节意亦满目。

历代能几诗,遍赋杂珉玉。栖鸦亦未定,更呜伴余独。

百年滔滔内,忧乐两难复。唯应长似今,寂寞送寒燠。

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3篇


同时拥有工作和学习中的文档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范文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模仿优秀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怎样才能该如何写好一篇范文呢?我们为您特别精选的“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期待为您带来惊喜。

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篇1

1、望天门山作者:李白唐代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3、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4、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5、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6、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7、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8、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9、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10、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七)

11、江畔独步寻花(其二)

12、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13、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14、江畔独步寻花(其四)

15、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16、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1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8、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1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别董大唐代诗人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杜甫涉猎的诗体很多,你说的绝句一绝句二应该是五绝和七绝,都属于律诗的一种,一般四句。律诗还有五律和七律,一般八句。律诗的特点是韵和平仄都需要。另外还有狭义上的古诗,古体诗,只需要韵,不讲究平仄。唐朝以律诗为主体。杜甫的乐府也是主要作品,一般多数就是长律。江畔独步寻花创作年代唐代作者杜甫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江畔独步寻花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其三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其四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3]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4]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5]其七不是看花即索死,只恐花尽老相催。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6

20、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21、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22、江畔独步寻花(其三)

23、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其二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篇2

1、《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篱落疏疏一径深”,出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2、留连戏蝶时时舞

3、《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第一首写独步寻花的原因从恼花写起。

4、《江畔独步寻花》

5、江深竹静两三家,百花高楼更可怜。

6、江上寻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癫狂。

7、江畔独步寻花不是卢纶的塞下曲,是杜甫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8、这首诗作者:杜甫。

9、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10、不是爱花即肯死,指恐花尽老相催。

11、④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鉴赏诗题为独步寻花,组诗的第五首则写到黄师塔前看花。“黄师塔前江水东”,写具体的地点。“春光懒困倚微风”则写自己的倦态,春暖人易懒倦,所以倚风小息。但这为的是更好地看花,看那“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这里叠用爱字,爱深红,爱浅红,爱这爱那,应接不暇,但又是紧跟着“开无主”三字来的。“开无主”就是自由自在地开,尽量地开,大开特开,所以下句承接起来更显出绚烂绮丽,诗也如锦似绣。

12、①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13、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14、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15、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16、自在娇莺恰恰啼。

17、黄四娘家花满溪,

18、第二年也有说是第三年,春暖花开的时节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写就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一组诗。这一组诗在排列上是非常有讲究的。

19、树头花落未成阴。

20、黄师塔前的江水向东流去,温暖的春天使人懒洋洋地发困,我倚着和煦的春风缓步前行。一丛丛盛开的桃花好像没人经管,你喜欢深红色,还是浅红色的桃花。

21、《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七首

22、篱落疏疏一径深,

23、杜甫的这一组诗应该作于他定居成都草堂之后,或者作于唐顺宗上元二年。761或者762年的春天。

24、江畔独步寻花诗意是

25、儿童急走追黄蝶,

26、②独步:独自散步。

27、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2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29、飞入菜花无处寻。

30、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31、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32、③塔:墓地。

33、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一人漫步在江边寻花(寻花有欣赏花的意思)整首诗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花长得非常茂盛,花枝花叶把小路都遮盖住了;数不清的盛开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腰.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似恋恋不舍一样,恰好这时,黄莺也发出了动听的叫声,真是自由自在的小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经离乱战后得以安居的喜悦心情.

34、作者:杜甫(唐代)

35、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36、扩展资料:

37、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38、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在花间不断欢唱着。

39、这首诗是绝句。这是诗人杜甫在成都茅草屋里住所写的。河边的古诗独自行走。情怀。

40、江畔独步寻花

41、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42、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43、舞蹈,还会有黄莺清脆的欢声啼传来。

44、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5、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人头。

46、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47、因为在上元元年也就是760年的时候,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来到四川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建成了杜甫草堂。

48、千朵万朵压枝低。

49、作者:杜甫

50、《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5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2、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人与自然的亲切和谐,都跃然纸上。首句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压枝低”,描绘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景色宛如历历在目。“压”、生动。第三句写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妍。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时时”,则不是偶尔一见,有这二字,就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这就是末句的意境。

53、在美好生活中的留连和对美好事物常在的希望。

54、答:江畔独步寻花的意思: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55、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师塔前江水东”的全诗文是: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译文及注释译文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春天给人一种困倦让人想倚着春风小憩的感觉。江畔盛开的那一簇无主的桃花映入眼帘,究竟是爱深红色的还是更爱浅红色的呢?注释

56、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57、全诗原文

58、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小屋周围的美丽风景。第一个句子首先显示环境的位置,第二个句子描述蓬勃发展的花朵的外观,最后两个句子描述蝴蝶飞舞和黄莺鸣叫的美丽。现场,侧面展示了精致的美丽和鲜艳的花朵。整首诗都适合运动,色彩和声音。

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篇3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路。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中班古诗小池古诗3篇


借鉴范文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和思路, 学习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文书,提高工作效率,什么样的范文才是优秀的呢?你也许需要"中班古诗小池古诗"这样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中班古诗小池古诗(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欣赏古诗,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小池》的.感想。

活动准备

古典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性谈话:小朋友,谁会背古诗呀?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新古诗《小池》。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理解古诗的意境。

(1)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池塘)

小小的池塘边有什么?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诗人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小池边,泉水在悄悄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面上,

一只飞来的蜻蜓站立在嫩嫩的荷叶上。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小池》。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1)教师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是共有几句?

小结:很久以前古代诗人写的诗就叫古诗。古诗的诗句简练,朗诵起来也非常上口。

(2)讲解诗意,学说诗句。

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

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小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3)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诗做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欣赏录音,学习朗诵。

提问:刚才录音中是怎样朗诵古诗的?你能试着像古人那样朗诵古诗吗?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朗诵。

4、配上古典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读完这首诗,你会想怎么画诗中的景色呢?回家之后把它画下来好吗?

古诗: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中班古诗小池古诗(篇2)

活动目标

1、欣赏初夏的美景,萌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欣赏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3、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用绘画进行表现。

活动准备

电子大书、白纸、蜡笔、水彩颜料、水彩笔、墨汁、毛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电子大书)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非常美的画,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幅画上你们看到了什么?(蜻蜓、荷花、树、池塘、流水、山)

——有很多的花会在春天开,但有一种花它是夏天才开的,你们知道它是什么花吗?(荷花)

——山上有一个洞,从洞里流出一股泉水,这个洞是泉眼。

——太阳照射下,池塘边的树在水上出现了它的影子。

——荷叶刚刚露出尖尖的角,已经有蜻蜓站立在上面了。

——师: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

——师:古代诗人杨万里把这漂亮的景色用一首诗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欣赏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请幼儿对照图画,找一找每句诗相对应的内容。

3、教师带幼儿朗读古诗。

4、分组诵读古诗。

三、美术活动。

——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古诗的大意。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古诗表现的美丽景色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

四、作品分享。

——请幼儿将画好的作品分享给自己的同伴,并跟同伴介绍自己画的内容。

活动应变

可准备一些荷花、蜻蜓等图片或视频,让幼儿感知欣赏后再作画。

活动延伸

用废旧塑料勺子、雪糕棒制作蜻蜓。

区角活动

语言区:将古诗《小池》的图画贴在区域内,让幼儿阅读。

美工区:投放绘画工具,鼓励幼儿根据诗意作画。

环境创设

将幼儿画好的作品贴在班级区域内。

家园同步

请幼儿回家后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并给家长讲讲古诗的大意。鼓励幼儿将古诗表达的美景画下来。

随机教育

日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美景,尝试用语言或画笔表现出来,激发幼儿爱自然,善观察的情感和能力。

相关链接

古诗大意:泉眼很爱惜地让泉水一点一点地流出来,映在水上的树荫很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了。

中班古诗小池古诗(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欣赏古诗,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

3.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小池》的感想。

活动准备:

古典音乐,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启发性谈话:小朋友,谁会背古诗呀?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新古诗《小池》。

二、图片引出古诗。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理解古诗的意境。

2.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池塘)

3.小小的池塘边有什么?(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4.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5.诗人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小池边,泉水在悄悄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面上,一只飞来的蜻蜓站立在嫩嫩的荷叶上。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小池》。

三、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1.教师朗诵古诗。

2.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是共有几句?

3.小结:很久以前古代诗人写的诗就叫古诗。古诗的诗句简练,朗诵起来也非常上口。

4.讲解诗意,学说诗句。

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小小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四、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写诗做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五、欣赏录音,学习朗诵。

1.刚才录音中是怎样朗诵古诗的?你能试着像古人那样朗诵古诗吗?

2.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朗诵。

3.配上古典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五、画古诗进一步掌握古诗。

1.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读完这首诗,你会想怎么画诗中的景色呢?让我们把它画下来吧!

2.边欣赏幼儿绘画作品边朗诵古诗。

活动反思:

正值初夏,到处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为了让孩子感受夏天的景色,自然的美丽与万物的和谐,我选择了古诗《小池》。这首诗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活动中我通过古诗配画、挂图呈现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受小池景色的美丽,古诗的意境美,在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教师紧紧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来引出相应的诗句进行学习和诵读,并让幼儿通过图文结合感受泉眼与泉水、树阴与池水、小荷与蜻蜓之间的联系,从而感受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为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对诗句中关键词做了一定得理解。理解的时候利用了幼儿在平时“词语开花”的经验,对古诗中关键的词语进行拆字组词的方法,这样幼儿不仅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的理解了字词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看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果在孩子们自由讲述了画面的内容后,教师能及时把幼儿的发言进行归纳,用散文的形式对画面总结性描述,对于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美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结晶,它具有句子简短,语言简练,意境优美等特点,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增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加强幼儿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强烈的熏陶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更锤炼,做到语言简练。

客至杜甫古诗3篇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阅读古诗词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关于古诗词你知道多少?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至杜甫古诗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至杜甫古诗 篇1

《客至》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此诗创作时,他的成都草堂刚刚建成,他也不再流荡。前面两句诗描绘的是其住所的场景,清新淡雅,与自然景观以及水鸟相伴,如同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般;而诗的后面六句描写的则是当有宾客来此探访时,杜甫作为主人的愉悦心情,以及热情招待,呼唤邻里一同对饮的场面。

这首诗歌流露出来的杜甫为人朴素淡泊的生活情怀以及真诚热情的性格特点,诗句浑然相连,自成一体,把位于草堂中的场景、对话、人情等等多个生活场合都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细腻且逼真,极富生活气息和浓浓人情味。

诗文的主要意思是说房屋的前后都被春江水所围绕,日日都能看见一群水鸟归去来。庭园中花草丛生的小径并没有为了迎宾而刻意去清理,今天为了期待你的来临,家中草堂的大门第一次敞开。距离繁华市集的路程太过遥远,桌上餐盘中的饭菜比较简单,家中境况困难,因此只有用陈年的浊酒来招待了。如你愿意与住在我旁边的邻居老头共饮一杯,那我就隔着篱笆围栏唤他过来。

在这首《客至》中,诗人不惜用一半的篇幅来描写酒菜款待的场景,甚至在结尾处出人意料地表示邀请邻翁共饮的兴致,通读全诗时异常精彩,言语传神,表达诗人与客人之间直率的深厚友情。

客至杜甫古诗 篇2

《江村》是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创作时间为唐肃宗元年夏天,正逢草堂刚刚落成,因此诗人托景抒情,以表达自己心中怡然自得的心境。全诗结构紧凑严密,言语通畅,颇具生活气息。

诗的大意,清澈的江水环抱着村子在潺潺地向东流,江村在这盛夏之季显得妙趣横生。燕子在草堂梁上自在地飞来飞去,而白色鸥鸟则在江水中互相亲近。妻子画棋盘,儿子弯针做钓钩,二人均乐在其中。只要朋友资助我的物资足够我维持这样的生活,哪怕一生就卑微地过又有什么关系呢?

该诗的首联主要是对于环境的描写,其中的“抱”字堪称精妙,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小溪紧密环绕江村的情景。而颔联写的则是景物的幽深意境,燕子归去来,水鸟相亲近,江村的风貌在言语中跃然纸上。颈联写的是人与事物的幽密,年老的妻子正在画棋格,而年幼的儿子正在将针敲弯以作钓鱼钩,每个人都自得其乐,也正是通过这样美好的生活场景描写,引出了尾联中诗人别无所求,十分满足的意愿表达。

此诗全文环环相扣,紧密咬合,甚是紧凑,“燕”属“村”,“鸥”属“江”;“棋局”合“长夏”,“钓钩”喻“清江”等,文字中言语相对呼应,因此读起来轻快流畅。且诗文中的“画”、“敲”等字使诗歌富有生机,仿佛身临其境般的逼真。


看了“杜甫古诗客至赏析”还想看:

1.客至 杜甫

2.寄情于景古诗经典语录

3.春天的诗句欣赏

4.杜甫的励志故事

客至杜甫古诗 篇3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由杜甫作于广德元年春天,那一年正月里作为安史之乱领导人之一的史朝义自尽,其下属将其斩首献于朝廷,杜甫听闻安史之乱结束的消息,愉悦之情溢于言表,忍不住狂喜得手舞足蹈,于是这首七言诗歌便脱口而成了。

全诗一共八句,诗的开头写的是杜甫初次听闻这个喜讯时的惊喜,而下半部分描写了他自己手舞足蹈的表现,准备整理行囊返回家乡,尽显归乡心切的喜悦心情。整篇诗文语意奔放,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诗人的欣喜,痛快淋漓地表达了杜甫心情无限好的状态,更被认作是杜甫生平中的“第一快诗”。诗的后面六句全是对偶,却清晰明了得如同讲白话一般,自有水到渠成的妙意。

诗歌的大意是杜甫突然收到由四川传来的好消息,唐朝的军队已经将冀北地区收复。诗人听闻这个消息,忍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回头看看妻子与孩子发现他们身上哪里还有半点愁思,于是自己胡乱地翻起书卷随意看了起来,举家欣喜至极。他想要在白日里喝上几杯酒纵情高歌,趁着这个美好的春色与之互相结伴马上就整理包袱返回家乡去。诗人的心魂早已高飞远扬,翻山越岭穿过巴峡、巫峡,到了襄阳又直奔洛阳了!

这是杜甫的诗作中少有的喜气洋洋的诗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的激动之情,受到后代评论家们的极度推崇。

理想信念的诗歌(3篇)


文档处理对于学术研究尤为重要,优秀的范文都是写作的基础。怎么样才是一篇有文采的范文?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理想信念的诗歌”,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转变!

理想信念的诗歌 篇1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饥肠辘辘时,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时候,理想是快乐

对!理想就是如此简单

而他却可以为你带来希望

遇到困难,有了理想

你就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当你失败,有了理想

你就会永不言败、化失败为力量

但是!

理想会让忠厚者惨遭不幸

理想会让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会因有理想而变得伟大

拥有理想者为之奋斗

奋斗的过程

少不了误解的寂寥

少不了辛酸的汗水

不过请坚信

寂寥后定会有欢笑,

汗水后定会有收获

理想如珍珠

一串缀着一串

串串相连

而有人会将理想抛弃

而理想不会抛弃任何人

抛弃理想的人,他再也没有生命的航标

为理想拼博的人,理想的大门向他敞开

世界上最恐怖的事: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如果理想被沾污了,不必怨恨

因为那是上帝在考验你的坚贞

如果理想丢弃了,不要哭泣

快将他找回,以后要当心!

理想是花,桃李定会结甜果

让理想为你开辟新的道路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启程!

理想信念的诗歌 篇2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内心的力量,它能够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目标,梦想着美好的未来。而诗歌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极为美妙的方式,通过朗诵诗歌,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下面,我将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理想信念的诗歌朗诵稿。

理想信念,是一道引导我们前行的明灯,它燃烧着志向,启迪着智慧,点燃了我们生命的希望之光。理想信念,犹如一位伟大的导师,站在生命的岗位上,用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抵御困难,迎接挑战。

在理想的长河里,我们奋斗的脚步时而匆忙,时而迟缓,而唯有信念,才能给我们带来力量,推动我们不断前行。喜悦和困难交织的人生之路,我们众志成城,奋勇向前。正是那漫漫征程中的一线光明,鼓舞着我们战胜困境、追逐梦想。

当我们遇见了迷茫和挫折,眼前的路途愈发坎坷,这时候,理想信念就像一杯清泉,滋润着我们内心的渴望,唤醒我们沉睡的决心。它让我们看到那道明亮的光芒,引领我们扫除心头的阴霾,重新燃起希望的火焰。

理想信念是一座精神的瑰宝,它使我们的心灵充盈着向上的力量。正如那位信念飘动的战士,无论何种困难和阻碍,他总是披荆斩棘,毫不气馁。他的信念犹如磐石,坚定不移地支撑着他前行的脚步。

我们时刻都应该怀抱着一颗真挚的信念,用它燃烧自己,点燃别人。正是相信那是否定沉沦的信念,我们才能够用爱心燃烧生命的火焰;正是相信那是否定失败的信念,我们才能够用辛勤的汗水灌溉理想的花朵。

理想信念,也是一种勇气,一种坚定的勇气。在人生的征程上,我们或许会遇到无数的绊脚石,但只要我们有了理想信念的引导,便能够突破自我,超越困境,迈向成功的彼岸。

理想信念是一种力量,它能够充实我们内心的世界,让我们变得乐观而坚定。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理想的力量,去爱惜、珍惜它,让它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让我们相信理想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我们奉献自己的热血和汗水,铸就辉煌的人生。

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我们将成就一段美丽的旅程,成为人生的英雄。无论是风雨兼程,还是曲折艰辛,我们都能够获得人生的底蕴,实现梦想的辉煌。

让我们心手相连,携手前行,用理想信念的翅膀,飞翔向未来的天空。无论过程怎样艰辛,我们都要坚信理想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潜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理想信念,让我们的内心永不停歇,不断追求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它在我们的生命中闪耀出永恒的光芒,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

理想信念诗歌朗诵稿结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坚守理想信念,用行动书写人生的辉煌,谱写自己的壮丽乐章!

理想信念的诗歌 篇3

理想信念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源泉,是灵魂的指南针,是引导人们奋斗的方向。它像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像一棵参天大树,为我们提供阴凉和庇护;它像一首美妙的诗歌,抒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理想信念是我们心灵深处最璀璨的宝石,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出来。有的人选择用文字编织,将自己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娓娓道来,创作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歌。

这样一首诗以《理想信念》为题,应当以生动的细节和感人的语言展现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其中,可以描绘人们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从中获得的成长和力量。

比如,开头可以以一个寒冷且曙光初现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一个年轻人饱含憧憬地踏出家门的情景。他面对着艰难险阻的道路,但内心充满着信念和坚持。

接着,文章可以展现主人公在追求理想信念的旅途中所遭遇的困难。比如,他可能遇到了激烈的竞争、无情的打击、来自他人的质疑与嘲笑等等。这些挑战让主人公备受压力和痛苦,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信自己的理想信念能够超越一切。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主人公可能遇到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一位具有睿智和经验的长者。他以他的生动故事和深邃的见解,帮助主人公找到了坚持下去的勇气。通过这段描写,可以强调理想信念对于人们如何站稳脚跟,寻找方向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可以描述主人公终于战胜困难,达到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与信念。他不仅收获了成功和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变得坚强、自信和有责任感。

在结尾部分,可以用一句警句或慨叹来衬托整篇文章的主旨,让读者对于理想信念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可以引用“有信念才有前途,只有理想才能飞翔”来总结全文。

通过以上的框架,一篇生动且详细的《理想信念的诗歌》将能够深入人心,激励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这篇文章将是一首细腻而动人的诗,宛如清泉,在人们心间流淌,激发出内心最深处的力量与激情。真正地理解并践行着人生的意志和追求。

元宵花灯古诗3篇


古典诗词网编辑精选出来的“元宵花灯古诗”是在众多文章中最为出色的,谢谢您参考本文。处理文档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不可或缺的技能,一般撰写前,我们会先搜索参考相关范文的写法,  学习优秀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自己的情感诉求和兴趣爱好。

元宵花灯古诗 篇1

关于元宵节花灯的古诗词大全

1、《正月十五夜灯》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2、《十五夜观灯》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元宵》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4、《永遇乐·落日熔金》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5、《京都元夕》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影暗,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6、元夜踏灯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7、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8、《青玉案·元夕》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9、《元宵》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0、《生查子·元夕》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11、《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12、《正月十五夜》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

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13、《永遇乐·落日熔金》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14、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5、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16、辛亥元夕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17、《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狂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8、《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宵花灯古诗 篇2

元宵花灯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每年正月十五,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看到五光十色、璀璨夺目的花灯。这些灯笼和花灯不仅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赢得观众的喜爱,更是饱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历史的长河中,元宵花灯源远流长,起源于汉代。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在大年初一无法团聚,于是就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上天赐给人们的十五天“宴会”——元宵节,上天赐给人们特别的乞巧之夜。当然故事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可以真正染指的却是那个浪漫神秘的夜晚。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点亮灯笼,就是为了向上天祈愿,希望快乐幸福从那里开始。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元宵花灯,然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花灯所表达的美好祝愿从未改变。

走进任何一个花灯灯展,首先看到的就是门前的迎宾灯。通常以明黄色的灯笼为主,灯笼上绘制着吉祥图案,如龙、凤、鹿等。站在门前,温暖的灯光将人们的心情渐渐点亮。迎宾灯的设计通常将元宵节的元素融入其中,这些元素往往代表着丰收、吉祥和幸福。比如,许多迎宾灯上会绘制着一幅幅猪妈妈带着一群可爱的小猪,寓意着丰收和家庭幸福的到来。另一些迎宾灯则是以花鼓灯的形式展现,花鼓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它将舞蹈、乐器和声腔表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艺术气息浓郁。每当灯展开幕,花鼓灯表演者以祈福为主题,通过歌舞唱和的方式祝愿全民平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走进灯展的内部,精美的花灯和小巧的彩灯随处可见。有的花灯是大型的造型,以尺木桩、竹笋等为主材,扭绞成各种形状,如牡丹花、草原上的奔马等,它们栩栩如生,形态各异。有的花灯则鲜艳夺目,采用彩色的纸片制成,将不同颜色的纸片错综有致地粘合在一起,形成华丽的图案和立体的造型。比如一只蓄势待发的凤凰,整个身体由红、黄、绿色的纸片拼凑而成,层层叠叠,仿佛随时可以展翅高飞。又比如一只尽显中国风的笔筒,用彩灯制作而成,灯上绘有精美的中国画,将传统绘画与现代科技结合得淋漓尽致。

此外,还有一些花灯灯展专门通过灯光和音乐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灯光秀。大型的彩色灯光和音乐秀一经点亮,整个灯展区域就犹如置身一个神秘的童话世界。音乐响起,精美的花灯亮起,灯光在黑夜中跳跃闪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有时,灯光的变幻还能与人们的身体运动结合,灯光随着节奏的摇曳舞动,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陶醉其中。

无论是古代的灯笼还是现代的花灯,元宵花灯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示着传承和创新的魅力。元宵节当晚,灯会通宵开放,人们手里提着彩灯,一起结伴欣赏花灯,共贺佳节。繁华的城市和安静的乡村,都被五光十色的花灯点缀得如梦如幻。站在灯展区域的高处,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灯光,犹如一颗颗明星闪烁在地面上,让人沉醉其中,也为这个美好的夜晚祝福。

元宵花灯不仅美丽,更寓意丰富。它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对全世界人民表达友好和祝福的方式。元宵花灯的璀璨,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元宵花灯的灿烂,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繁荣和幸福的期待。元宵花灯是中国人民的自豪,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象征,通过观赏元宵花灯,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感受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元宵花灯古诗 篇3

1、元夜踏灯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2、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3、元夕影永冰灯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4、诗曰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5、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6、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7、上元竹枝词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8、鹧鸪天·上元启醮

子夜封章扣紫清,五霞深里佩环声。

驿传风火龙鸾舞,步入烟霄孔翠迎。

瑶简重,羽衣轻,金童双引到通明。

三湘五管同民乐,万岁千秋与帝龄。

9、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10、辛亥元夕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生命之爱读后感3篇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我们在学校的时候都学了不少古诗词,熟读熟背古诗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生命之爱读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命之爱读后感(篇1)

假期中,我读了妈妈给我买的《超越生命之爱》。

故事讲的是在一场大火中,一对父母为了救出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放入水缸中,并使出全身力气把他推出了火海,而他们自己却双双失去了生命。在危机来临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全,而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爱孩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不管是人还是其他动物,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种超越生命的爱,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什么都不顾,即使是这只有一次的生命。

我想,我们天天享受着父母的关爱。他们既要上班,又要做家务,还要辅导我们学习,关注我们吃、穿、冷、暖,可我们有时并不理解他们,还和父母顶嘴,跟他们耍脾气,多么不应该啊!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和伟大。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生命之爱读后感(篇2)

生命之爱是一种神圣而深刻的情感,它贯穿整个人的一生,给予人希望、勇气、力量和温暖。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里,生命之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生命之爱》的书,对其中关于爱的描述和探索深感震撼,让我对生命和爱有了全新的认识。


书中所提到的生命之爱并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更是指人类对于生命的珍视和敬畏。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生命之爱让我们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不仅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爱,更是对整个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展现了生命之爱的伟大与真诚。其中有一则关于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女儿而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深深触动了我。这种牺牲和无私的爱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也让我明白到生命之爱是无私的,它不求回报,只是源自内心的真诚和善意。


书中也提到了生命之爱在帮助他人和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救助流浪动物,还是帮助贫困学生,生命之爱让我们学会关怀他人,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正能量。在现代社会中,爱与关怀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它不仅让我们拥有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可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媒体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夫妻关系。生命之爱始终跨越了仍与百分之百的关联及情感段,或甚至处理次关键的灾难及疾病。外理解了生命之爱深远而宽广的涵谐及效用之随即,因此本大型织中的幽默章处痛苦的情节被人诅文,与自电感案显功能;悮辱以上的媒准是迅之菊福,因而袒露善后详细的赤裸的情感。带来的,好发现效的顽的生活节基的礼生,导下成在比束饰时久异及任务。


在书中还描述了一对年老的夫妇,他们婚姻长达五十年,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但他们的爱却依然如初。他们体会到生命之爱的持久和坚韧,对彼此的承诺和信任让他们的婚姻更加坚固。这种执着和忠诚的爱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明白到爱是需要用心去呵护和经营的,只有付出足够的真诚和耐心,我们才能享受到生命之爱的美好和幸福。


生命之爱是一种无私、宽容、慈悲的情感,它激励我们去拥抱生活,去关爱他人,去珍惜和呵护每一个生命。通过阅读《生命之爱》,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生命最珍贵的财富,只有拥有了爱,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让我们永远怀抱着生命之爱,将其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温暖与希望。

生命之爱读后感(篇3)

今天看了《让生命充满爱之爱父母篇》。

这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深刻洗礼,他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感恩。邹越教授慷慨激昂的演讲,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深入人心,扣人心弦。

“妈妈,您辛苦了!”、“妈妈,我爱您!”、“爸爸,您辛苦了!”、“爸爸,我爱您!”、“爷爷奶奶辛苦了!”、“外公外婆辛苦了!”“我爱你们!”一句句多么简单的话语啊,多么朴素,多么平常。但每当问起自己,自己说过吗?答案又总是那么的茫然。

我一天天的长大,父母在日益衰老。但渐渐长大的我,翅膀硬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学会了与父母顶嘴,学会了与父母赌气,学会了对爷爷奶奶发脾气。看完演讲,我早已泪流满面。我冲进客厅,“噗通”一声跪在父母面前,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爸爸妈妈,我错了,我错了!我不该与你们顶嘴,冲你们发脾气,我错了,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泪水顺着脸颊留下来,一滴、二滴……这是忏悔的`泪水,悔恨的泪水接着。接着,我拭干眼泪,打来一盆水,为爸爸妈妈洗脚。我头一次发现,爸爸妈妈的脚是那么的硬,他们一定走过了许多艰难的路程,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

这次的演讲,震撼着我小小的心灵。有人说,不爱父母的人,不是一个好人;但我却要说,不爱父母的人,不是人!“爱”——小小的一个字眼,却有千斤重的分量。爱父母,义不容辞。但说起来容易,我们真正做到了吗?

如果没有,请从今天开始吧!给父母一个拥抱,给父母洗次脚、洗次手、捶捶背、端上一杯水。给父母的心灵一丝温暖,也给自己一丝安慰。

让我们敞开心扉去爱吧!爱父母、爱老师、爱世界,让生命充满爱!

相关文章

  • 元宵内容古诗3篇 关于范文我们怎么撰写呢?网络上会有很多可以免费使用范文。好的范文可以在我们的学术生涯中指引方向,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元宵内容古诗”的精选好文,我希望这篇文章会对您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间:09-08 元宵内容古诗     元宵古诗    
  • 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3篇 同时拥有工作和学习中的文档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范文在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视。模仿优秀范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怎样才能该如何写好一篇范文呢?我们为您特别精选的“古诗词江畔独步寻花其五”期待为您带来惊喜。...
  • 中班古诗小池古诗3篇 借鉴范文是一个常用的方法和思路, 学习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各种文书,提高工作效率,什么样的范文才是优秀的呢?你也许需要"中班古诗小池古诗"这样的内容,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阅读的本质和价值发现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时间:03-10 中班古诗小池     中班古诗    
  • 客至杜甫古诗3篇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阅读古诗词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关于古诗词你知道多少?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客至杜甫古诗3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客至》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所作...
    时间:03-11 客至杜甫古诗     客至古诗    
  • 理想信念的诗歌(3篇) 文档处理对于学术研究尤为重要,优秀的范文都是写作的基础。怎么样才是一篇有文采的范文?根据您的要求我整理了以下信息:“理想信念的诗歌”,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转变!...
    时间:11-03 理想信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