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10篇

发表时间:2024-03-18

寻找优质文章不妨看看“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我们需要完成不同类型的文档编写和递交任务,这时候就可以借鉴一些高质量的范文。范文的用词精练,值得我们深思,如何进行范文文章的构思呢?希望您能从本文中获得所需的信息!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太阳沿着山坡慢慢低落下去了,黄河水不停地向大海流去。要想眼界放得更开阔,能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得要在上一层楼去。

王之涣的诗不仅刻画了祖国的壮丽山河,而且写出了登高远望的胸怀。向西远看,夕阳贴着高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要想看到千里之远,就得再登上一层高楼。后二句揭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生活哲理,成为不朽的名句。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眺望远远近近的山川景色。扶栏西望。一轮白日正巾近山梁,徐徐下落,下落,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愈来愈高的境界,人生就像登楼,这不是很有教益的生活哲理吗?

鹳雀楼,故址在当时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建在高阜上,共有三层,站在这座楼台上,前望可看到莽莽的中条山,下瞰可观滚滚东流的黄河水,是唐代的游览胜地。

诗人首先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这里,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腾挪跌岩,摹山绘水,让读者从山水的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中看到诗人笔力扛鼎、大气磅礴的风发意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句,给读者展现的是夕陽西下、黄河东流的壮阔远景——一幅情景交 融、形神兼备的立体图画。在这幅图画中,落日飞霞、远山如黛、黄河耀金、大海涌波,都表现了登高远眺的特点。“依”、“流”二字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经过它们的点染,自然景物顿时具备了活泼泼的生命。“依”字一洗“夕陽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那种感伤凄凉的语调,展现了落日告别远山时含情脉脉的神态,显示了其充满生命和力量的内质;“ 流”字仿佛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让我们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那昂扬、壮阔的气势,俯视到喷珠溅玉的惊涛骇浪,甚至可以谛听到奔腾咆哮的黄河的涛声。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运用,更使画面具有了立体的层次感。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绘下了极其壮阔的境界。但是诗人兴犹未尽,他接着用如椽大笔,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当前实感,却已隐约地表现了诗人的胸襟抱负。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后两句既是诗人深邃思想经过感情浓缩后的结晶,又与前面的景物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从而就使全诗的境界大大拓宽,构成一幅表兮独立、逸乎凡响的登楼远眺图。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拘泥于山水楼阁本身的具体形态,而是善于迅捷地抓住山水与鹳雀楼之间最突出的视觉特征,给读者创造一种豪放的眼界开阔感。

纪游诗难为,而那种奔意气,耸高格的览胜纪游诗为之则更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之绝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意境雄阔,意气风发,咫尺之间而能给人以千里万里之感,读后令人眼界开扩,襟臆浩荡,使人受到鼓舞,从中汲取到向上的精神力量。

《登鹳雀楼》的意境雄阔与诗人气吞寰宇的襟抱是有着密切关系的。王之涣生活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人心振奋,使他具有积极向上、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和恢宏的政治气度。没有吞吐千山万壑于胸间、指挥重峦叠嶂于掌下的大气度,难成大手笔;有了这包举宇内的大气度,诗人才会挥遣自如,神思泉涌。

诗人并不是俗手丹青,仅以描摩为能事。我们的诗人还兼有哲人的气质。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语极平直,然蕴蓄深远,余韵无穷。登高望远,这是一般常识。而登高者惟愿其愈高,望远者惟求其更远,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理却只有哲人才能赋与它以重大意义。这其中隐含着人的无限的进取与探索精神。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又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都是进取精神的直接反映。不同的是,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诗人似的哲人则善于以朋友的身份说话,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2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李峤,唐

4、欲勇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登鹳雀楼》

6、《咏鹅》

7、唐柳宗元

8、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9、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1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春晓》

12、古朗月行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咏柳》

15、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6、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18、一年级古诗朗诵的内容

19、登鹳雀楼王之涣

20、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2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2、唐伯虎改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出处-话说有一天,明朝大画家唐伯虎与祝枝山前去游鹳鹊楼。年过花甲、身肥体胖的祝枝山刚爬上二层,就气喘吁吁不想向上爬了。

2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5、唐孟浩然

26、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7、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2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0、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1、《望庐山瀑布》

32、《静夜思》

3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34、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5、唐伯虎游兴正浓,也想鼓励好友活动一下筋骨,就高声朗诵台柱上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鹳鹊楼》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祝枝山加上两个字,改成:到此已穷千里目;何必更上一层楼!唐伯虎对于祝枝山不好好活动还找借口搪塞,甚为不满,再改动二字:到此已穷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祝枝山心悦诚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爬上到顶层。

36、江南汉乐府

37、唐骆宾王

38、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0、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3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 日 依 山 尽 ,

黄 河 入 海 流 。

欲 穷 千 里 目 ,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浦州(今山西永济)西南的黄河边上。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那是一个日落的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渐渐西沉;而黄河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滚滚地向大海奔去。诗的前两句一写天空,一写河流,有静有动,从大处写起,笔笔入神,真是景象壮阔,气势不凡。诗写到这里,虽只两句,似乎笔力已尽。谁想作者却又翻空出奇,把读者带入更高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并不满足于对眼前景物的流连,还想探究更远的景色,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王之涣(668-742),唐代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传唱。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鹊楼》等。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4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①鹳雀楼:唐代名胜,旧址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当年常有鹳雀栖息而得名,今已不存。

②白日:将要落山的夕阳,受云彩的'笼罩,颜色有些淡。

太阳依傍着群山渐渐下沉,

黄河日夜不息向着东海奔流。

要想看到更远的景色,

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曰依山尽“写远景,写山;”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这两句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而我们在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

这两句诗,既别有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 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 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全诗表面上看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实际上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饱含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5

1、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

2、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对于“情”的表达,山水田园诗歌有其独特的方式和技巧.

3、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不是王维。

5、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6、登鹳雀楼

7、是田园诗的.

8、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9、其中一个是虚实相生法.这种方法也为诗人常用,一般借助于侧面烘托来进行,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对象是为了侧面烘托实写对象.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描写鹳雀楼正是运用虚写黄河入海来侧面烘托楼的高耸.诗人将山山水水全都容纳于笔下,“挫万物于笔端”,摹写出一幅宽广、辽远的巨画.“白日依山尽”写实,而“黄河入海流”写虚,诗人想象黄河入海的磅礴气势,虚实相生,烘托鹳雀楼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

10、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11、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1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登鹳雀楼写了描写的是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黄河东岸的鹳雀楼的风光。

14、依:依傍。

15、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登鹳雀楼》这首诗里描写了“夕阳”(白日)、”山“、“黄河”、”海“(想象)等景物。

17、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18、登鹳雀楼写了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的风光。

19、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20、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21、太阳依傍山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里流去,如果想要看到很远,需要再往上爬高一层,作者告诉我们想要看的远,就得站的高,位置就得高,比如登高望远,人也要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才会成功

22、作者:王之涣

23、千里目:眼界宽阔。

24、古诗纯写景的少,基本都是咏物言志,本首也不例外《登鹳雀楼》描写了作者在鹳雀楼上登高远望。表现出作者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2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6、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27、这种学习写诗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王之涣这两首诗都是他的巅峰作品。王之涣厉害的地方,就是诗词里面的行文逻辑。登鹳雀楼一文。日山对河海。都是由小见大的。而另外一篇,黄河对白云。孤城对山。羌笛对杨柳。春风对玉门关。以上的这种写法,都是后者大于前者。后者限制前者。这是诗词非常高深的逻辑学问。如果你要对句,同样要考虑逻辑关系。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面的白。对应的是隐台词的黑。这是超视距的看不见。同样黄河入海。也是一个道理。所以你的对句并没有掌握诗词的创作逻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的句子很难对,随便乱写一个吧。红杏擦肩过,春草至额休。

28、山水田园诗,一般是指描写山水田园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田园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29、穷:尽,使达到极点。

30、登鹳雀楼作者是王之涣。

31、《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32、更:再。

33、《登鹳雀楼》是一首登楼诗,写的是作者登鹳雀楼时看到的傍晚黄河的风光。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由远及近,写出了黄河滔滔东去的壮观景像。后两句舒情:想要看的更远,就要再上一一层楼。写出了作者无止境探求的愿望,同时也阐述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34、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唐朝诗人。

35、鹳雀楼始建于北周,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36、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白日:太阳。依:依傍。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文章来源于网络和猫哥团队整理

37、王之涣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第三女为妻。

38、白日:太阳。

39、田字格是用繁体字来写的毛笔字书写用纸。登鹳雀楼古诗六字中能用繁体字来书写的字有:鹳、楼和诗共三字:鹳字中的鸟繁体写鳥,如同鸽写鴿,鸭写鴨一样,鹳应写作鸛。楼的娄繁体写作婁,正如缕写縷,数写數,楼应写作樓,诗的讠字旁在繁体中写作言,如同话写話,请写請一样写作詩。因此,登鹳雀楼古诗在田字格写作:登鸛雀樓古詩。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6

1、暴雨。

2、

3、唐·王之涣

4、让某些人或事物尽先:先~旧衣服穿。单间房间不多,~着女同志住。

5、1.极,最:~底下。

6、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7、唐诗《登鹳雀楼》中写的鹳雀楼是名胜古迹。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远于唐朝,所以是古迹。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周围风景秀丽宜人。很多文人登临眺望赏景,留下了不少的诗篇佳作。所以是名胜。

8、遗漏:这里~了两个字,应该添上。

9、下降:~潮。太阳~山了。飞机从天空中~下来。

10、

11、部首:尸

12、读音:

13、读音:

14、愈加,再:~加。~好。~上一层楼。

1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6、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心。~力。~瘁。~职。~忠。~责。人~其才。物~其用。

17、脱落,退去:~色。

18、朝代:唐代

19、部首:一

20、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21、因为跟不上而被丢在后面:大家都努力干,谁也不愿意~在后面。

22、捞,赚:把东西开个花账儿,~他二三两银子。

23、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

24、都,全:~然。~是白的。~收眼底。~释前嫌。

25、更换、更好、更强)

26、力求达到最大限度:~早。~着平生的力气往外一推。~可能地减少错误。

27、使下降:~幕。把帘子~下来。

28、用在表示方位的词前面,跟“最”相同:~前头。~北边。

29、达到极端:~头。山穷水~。~情。自~(自杀)。

30、物体因失去支持而下来:~泪。花瓣~了。

31、部首:艹

32、尽头、尽早、尽让)

33、读音:

34、

35、经历:少(shào)不~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

36、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37、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38、尽自:这些日子~下雨。事情已经过去了,~责备他也无益。

39、表示以某个范围为极限,不得超过:~着三天把事情办好。

40、1.完毕:用~。说不~。取之不~。

41、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三~半夜。

42、部首:氵

43、作者:王之涣

44、1.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

45、登鹳雀楼

46、把东西放在一个地方,忘记拿走:我忙着出来,把书~在家里了。

47、再:~上一层楼。

48、逐字释义:

49、改变;改换:~改。~换。

50、更加;越发:~好地为人民服务。

51、瀑沫、瀑水、瀑流)

52、是的。登鹳雀楼是山西永济市的名胜古迹,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53、全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4、经历:少(shào)不~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

55、《登鹳雀楼》这首诗有两个多音字:

56、《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57、《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58、瀑布,水流从悬崖陡坡倾泻下来所形成的景观。远看像挂着的白布。水量丰富的瀑布适于发展水电。

59、衰败;飘零:衰~。破~。没~。零~。沦~。

60、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61、

62、聚居的地方:村~。聚~。

63、

64、落在后面)(落枕、落炕)(下落、村落)

65、扩展资料:

66、名词,曲艺名。北方对“莲花落”的俗称。又泛指各种曲艺杂耍。

67、译文: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68、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表达了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

6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0、读音:

71、《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有两个多音字:

72、遗留在后面:~选。~后。~伍。名~孙山。

73、所有的:~数。~人皆知。

74、倒,倒下:~炕。

75、停留;留下:~脚。~户。不~痕迹。

76、停留的地方:下~。着~。

77、

78、表达了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79、告诉我们如果你想看的更远,就请站的再高一点,含有“站得高看得远”意思

80、答:【尽】

81、

82、错失:~枕。

83、归属:政权~在人民手里了。这副重担~到我们肩上。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7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8

1、翻译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扩展资料: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2、该句表达了诗人劝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鼓励人们要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3、表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4、《登鹳雀楼》不是白居易的哦,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也有人说是朱斌写的,但是主流观点是王之涣)以下是原诗:

5、枯燥地、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6、作品别名

7、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8、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9、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10、作者简介

11、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12、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

13、《乐游原/登乐游原》前两句描写李商隐驱车登古原不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14、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15、全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6、《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不是孟浩然。

17、《乐游原》唐李商隐

18、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19、注解

20、白话译文:

21、孟浩然与登黄鹤楼有关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2、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3、登黄鹤楼

24、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25、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2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7、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28、尽:消失。

29、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

30、《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诗)创作的一首诗,作者不是白居易。

31、作品鉴赏

32、烟波江上使人愁。

33、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

34、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3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6、登鹳雀楼

37、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38、我看过的《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里收录的孟浩然没有一首叫登黄鹤楼的,倒是有崔颢的《黄鹤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9、欲:想要。

4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1、孟浩然的诗中,写到黄鹤楼的有两首:

42、穷:尽,使达到极点。千里目:眼界宽阔。

4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4、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45、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

46、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劝勉世人登高放眼,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

47、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48、《登鹳雀楼》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名句的字面意思是: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这个名句的引申义: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49、秦川历历汉阳树,

50、【作品鉴赏】

51、《登鹳雀楼》一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2、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3、晴川历历汉阳树,

54、这首诗是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由眼前所见景象受到启发而作。表现出了诗人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博大的胸襟。同时,反映出了盛唐时期人们整体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55、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56、《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原文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孟浩然和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是唐代唯一一位以布衣而终的诗人,我们特别熟悉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57、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58、《乐游原/登乐游原》后两句描绘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59、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60、依:依傍。

6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62、《登鹳雀楼》

63、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64、王之涣/朱斌

65、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66、《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67、作品名称

6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0、以我越乡客,逢君谪居者。

71、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

72、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7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4、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75、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76、王之涣

77、此地空余黄鹤楼。

78、江上别流人

79、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80、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81、⑶古原:指乐游原。

82、参考文献《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

83、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84、白日:太阳。

85、作品原文

8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7、创作年代

88、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89、崔颢

90、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1、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92、《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开篇二句先从昔日登黄鹤楼遥望鹦鹉洲的印象,逗出一个“爱”字,为此时的游赏作一铺垫。“洲势”以下,即着意描写鹦鹉洲的胜景。

93、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

94、穷:尽。

95、昔人已乘黄鹤去,

96、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

97、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98、白云千载空悠悠。

99、登鹳雀楼不是杜甫的诗,是王之涣的。

100、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101、芳草萋萋鹦鹉洲。

102、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103、道理: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与高瞻远瞩的胸襟。

104、⑷近:快要。

105、作者:李白

106、扩展资料:

107、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108、日暮乡关何处是,

109、这首诗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由眼前所见景物,触景生情而作,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110、白话译文

111、黄鹤一去不复返,

112、孟浩然登黄鹤楼的古诗是《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113、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114、登乐游原作者是李商隐,同样描写黄昏景色的古诗,王之涣所作的是登鹳雀楼。

115、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116、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117、唐代·崔颢

118、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119、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原诗:《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凉州词》等。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9

1、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达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4]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2、题目有误。应该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5、辞:辞别。

6、唐畅当《登鹳雀楼》

7、不同的创作背景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行云如可驭,万里赴行期。

10、唐马戴《鹳雀楼晴望》

11、尧女西楼望,人怀太古时。

12、《登鹳雀楼》: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13、《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登鹳雀楼》全诗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4、《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代王之涣,《登黄鹤楼》是唐代崔颢。

15、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16、作者不同

17、这首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从中表现出诗人不凡的胸襟和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原诗如下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8、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19、鸟道残虹挂,龙潭返照移。

20、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21、白玉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2、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23、天际流:流向天边。

24、终身不得意,空觉负东溪。

2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6、下:顺流向下而行。

27、登鹳雀楼诗描写的不是黄鹤楼。

28、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29、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30、黄河行海内,华岳镇关西。

3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32、《登黄鹤楼》: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崔颢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33、登鹳雀楼》描写了作者在鹳雀楼上登高远望.

34、李白〔唐代〕

35、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3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7、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

38、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3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0、唐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是描写的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而非武昌黄鹤楼。

41、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

42、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43、鹳雀楼: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44、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

45、唐李益《同崔邠登鹳雀楼》

46、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文: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赏析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1313930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47、是的,王之涣的诗

48、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49、海波通禹凿,山木闭虞祠。

50、唐耿湋《登鹳雀楼》

51、唯见:只看见。

52、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5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4、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55、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56、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57、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日依山尽是指中条山;黄河入海流,是指鹳雀楼下临黄河。其意境和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丶

58、不同的楼

59、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60、表现出作者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古诗中的鹳雀楼在哪 篇10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古诗绝句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相关文章

  • [优质公告] 登逍遥楼 :唐诗(篇五)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想必大家小时候都学习一些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 登逍遥楼 :唐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登逍遥楼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北去衡阳二...
    时间:10-05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绝句    
  • 范仲淹:登表海楼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可以在课本上读到古诗词,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您此时是不是也在想着有哪些古诗还能够背下来?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范仲淹:登表海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范...
    时间:06-20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绝句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5首7篇 对于文章撰写,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很多人都会在动笔写作之前,先读一读范文。范文是我们学习写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和灵感源泉,你是不是在苦恼范文总是找不到内容写?希望这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5首”能够超出您的期望。...
    时间:03-14 黄鹤楼古诗    
  • 刘禹锡:《登清晖楼》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诗歌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大家的童年里都阅读过诗词,通过阅读诗词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古诗词的知识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刘禹锡:《登清晖楼》”,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刘禹锡:《登清晖楼》浔阳江色潮添满,彭蠡秋声雁...
    时间:06-22 刘禹锡的诗     古诗文阅读     古诗句    
  • 杜牧:《登九峰楼》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诗词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在上课时老师也会和我们提到古诗,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那些一眼惊艳的古诗词你还知道哪些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杜牧:《登九峰楼》,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杜牧《登九峰楼》原文晴江...
    时间:06-15 古诗词赏析     古诗集     抒情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