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古诗词网 > 古诗词 > 导航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9篇)

发表时间:2024-03-20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想必大家小时候都学习一些诗词,阅读古典诗词,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你知道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9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

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理解古诗内容,画出自己体会的诗句的内容,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四、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5、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重点:

1、会认2个生字,学习多音字笼,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比学习两首古诗,初步感受豪放与优美两种不同的审美类型。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古典乐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古诗情境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既有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也有秀丽奇妙的南方美景,让我们一起来参观。

2、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中所展现的不同风光。

(一处是辽阔壮美的草原,一处是秀美动人的西湖。)

3、古代的诗人们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描写和赞美这些各有特色的美丽景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是怎样描写的呢?

4、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饮湖上初晴后雨)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注意文中多音字笼的读音,与lnɡ做比较。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都是写景的古诗。

2两首诗所描写的景色都很美,都表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5、两首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朝苏轼写的。

2诗的形式不一样。

3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不一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学习第一首古诗《敕勒歌》。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写了哪些景物?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苍苍、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指名说说怎样理解这首诗。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在诗中,我们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壮阔,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们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对于敕勒川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齐读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背诵《敕勒歌》。

2、指名说说诗意,引入第二首诗的学习。

(二)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1、板书诗题,介绍背景,解题。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在西湖边饮酒遇到初晴后雨时所写。诗把西湖写得美丽动人,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西湖也因此诗赢得了西子湖的美称。

2、西湖的美景跟敕勒川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

2讨论交流。

读注释了解潋滟空濛西子的意思。

方好:正好。

亦奇:也很奇妙。

淡妆浓抹:或者淡雅地妆束,或者浓艳地打扮。

3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的画面: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我要把西湖比作以美丽而著名的西施姑娘,不管什么时候都那么美。

3、画一画,体会诗境。

请同学们任选你喜欢的一句,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4、配乐吟诵,表达诗情。

你从对古诗的朗读中,体会到诗人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象你就是苏轼,和着音乐,来朗诵这首诗吧!

(三)对比参读,体察诗情

1、回顾两首诗《敕勒歌》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他们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出示两幅插图,对比观察,体会北国的雄浑壮阔和西湖的秀丽柔美。

如果要给《敕勒歌》配上音乐来朗诵,你觉得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是优美柔和的,还是雄壮的?

2、这两首诗虽然写了不同的景色,但却蕴藏了诗人共同的思想感情,你能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3、背诵两首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似盖茫饮晴浓

2、自学观察本课会写字的结构特点,小组内说说应注意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引申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中的第二首,同学们想读一读第一首吗?

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学生选择学习。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3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唐玄宗开元xx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i,不要读作ch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不要读作sh。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5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注释理解诗句意思,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整体上感受两首古诗。]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里是老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中的细节。]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了解到宋朝的一些情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介绍历史背景,给学生情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到对诗句的理解,能够鼓励学生说完整,看出教师是还是有一定的尊重学生的意识的。]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对遗民的理解教师采取了问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自我反思,把学生自己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从遗留上升到遗弃。]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音乐铿锵,确实把人带到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中,能激发学生的想像。]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这里的想像,把遥远的年代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的面前,如同电影的蒙太奇,学生甚至会想到自己就是胡尘中的遗民。]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完全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感世界,把两首诗的内容紧紧揉合在一起。从清凉到凄凉,学生经历了一个情感过程,感受更加深刻了。]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此处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新的高度,学生的朗读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示儿》的引入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既整合了古诗的内容,增加了阅读量,同时又是悄无痕迹,这种意义上的关联,对现在两首诗的学习又起到了润物无声的强化。]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

[从悲凉到凄凉,学生的情感确实已经上升到这一步了,有水到渠成之感。]

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这种质问,用诗句来回答是再巧妙不过了,读中悟情,是为经典。]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此问是最平淡的一问,却是最有价值的一问,是啊,我们的学生究竟有什么想法呢?他们的头脑一直在进行着别人的思考,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思想自己的思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抓住一个醉,通过学生的想像,活化了当权者的嘴脸,学生的感受又有了新的变化。]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学生的语言的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情感合而为一。达到了语文学习的效果。]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的朗读指导,巧妙的让学生读出了情感。一直以来我们并没有找到好的朗读指导的方法,本诗教学中的几处朗读指导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此处安排的练笔,学生的情感宣泄在纸上,给学生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感情的洪水一下子喷发出来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6

教学准备:录音机、液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问,这幅图美吗?美在哪里?

2、指导看图,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读通古诗。

3、教师范读古诗。

4、指名读古诗。

三、分组学习,体会入境。

1、学生分小组读古诗。

2、在小组里交流,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四、全班交流,朗读感悟。

1、指名学生读古诗。

2、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师生互相交流。

4、教师点拨:这一首诗描写了雨中的山村景色,以及村民的生活情景

5、学生自由体会朗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五、创造积累。

1、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来演唱这一首诗。

2、指名学生演唱。

(1)、我用我们在音乐课堂上学到的《小蜻蜓》的调子来演唱。(师生打拍子)

(2)、我用我最喜欢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调子来试着唱一唱。

3、评选优秀创作。

4、学生齐唱古诗《雨过山村》。

教学反思: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再通过全班交流探索古诗意境。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7

一、说教材

《绝句》这首诗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等景物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明丽纷繁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大自然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景象的赞美与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诗人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早春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三衢道中》通过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自己愉悦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概括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为此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本诗。

四、教学过程

《绝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它们都描写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出示课题:绝句。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2.这些生字谁会读

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崇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

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首先欣赏诗歌的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一个飞字和一个睡字描绘出了两幅怎样的画面?

3.学习诗中运用的动静结合等修辞手法。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杜甫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惠崇春江晚景》

(一)板书课题。

从诗题春江晚景入手,全班交流。(同学们你们见过江边傍晚时分的美景吗?或许我们看不到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这幅画,但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中想象画作里的美景。)

(二)音视导入,学生自读。

生自由阅读1分钟后,说出诗歌中描绘的景物。

(三)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细读诗歌,感受景色。

1.具体解释每个字词的意思,读懂诗句。

2.朗读诗歌,小组交流学习:

(1)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为什么?

(2)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是用什么样的画面来表现季节的变化的?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衢道中》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随着苏轼去欣赏了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接下来我们再跟着宋代诗人曾几去爬爬三衢山,看看山上的风景又如何呢?

(二)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全班齐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什么时间游览三衢山的?他的行程是怎样的?

2.诗人沿途都看到了哪些风景心情如何?(一溪、一山、茂盛的树,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

(三)指导朗读。

通过全班齐诵、个人吟诵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描写春天的文章。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告乃翁(w5ng)

蓟北(j@)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两首古诗,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词句的内容。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热爱乡村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的意境,培养读古诗想画面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朗诵录音。

教学方法

谈话法、自学法、讲授法、观察法、读书想象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迁移导入。

在课外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我们今天要学习两首古诗,诗中所反映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

揭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检查自学情况。

说说这首古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叫什么名字?

学习生字。自读课文。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自学效果。

2、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朗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

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朗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的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朗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稆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指名说。

三、练习背诵。

四、演一演。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演一演这首诗中的描写的内容。

五、练习默写。

六、教师小结。

儿童总是以大人为榜样,他们的学习、模仿能力非常强,有的时候显得非常可爱,但是有的时候也会做出一些令人的事情来。请同学们课后回忆一下,自己学着大人的样子做过哪些有趣的事,写个片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并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小儿垂钓》。

揭示课题:小儿垂钓。

二、学习古诗《小儿垂钓》

1、齐声朗读古诗。

2、检查自学情况。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叫什么名字?说说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朗读课文,自主学习,学生质疑。

4、品味语言。

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绘出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表现出儿童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情。

(1)侧坐莓苔草映身,想一想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请联系诗歌的情境,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3)根据诗中对小孩的描写,请你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这个钓鱼的小孩。

5、朗读指导。

在读的时候,要不时地想象有那么一个蓬头稚子坐在幽静的小河边学习钓鱼的情景。

三、背诵指导。

四、拓展活动。

1、对照图画,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2、布置古诗朗诵比赛。

五、教师小结。

相关文章

  • 小学生四年级古诗3篇 “小学生四年级古诗”是古典诗词网为您准备的一些与您需要相关的内容,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满足你的兴趣并请分享给你的朋友。对于写作好文档来说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显得更加不容易,网络上有各种题材的优质范文,阅读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中的关键技术。...
  • 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11篇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去分析范文结构呢?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范文可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古典诗词网编辑的文章可以让您更好地了解“小学一年级必背古诗词”欢迎阅读,阅读本页面后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
    时间:03-20 小学一年级古诗词    
  • 一年级古诗《所见》(10篇) 建立文档库是提高组织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在现代范文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这已得到广泛认可。如何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实用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一年级古诗《所见》”详细全面的分析报告,本资讯仅供参考请勿轻率决定!...
    时间:03-19 一年级古诗    
  • 小学六年级必看古诗词名句汇总五十九句 画楼影里双飞燕。——谢逸《蝶恋花·豆蔻梢头春色浅》~~喜欢这类风格的句子吗?应您所求,古典诗词网小编尽心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必看古诗词名句》,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 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6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华诗词是众多秀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我们总背得几首耳熟能详的诗词,阅读古典诗词,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关于经典的古诗词你还了解多少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二年级古诗二首上册6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1、欲穷千里目,2...